北豆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进红色文山廖世敏一人富不叫富,全村富才 [复制链接]

1#

年出生的廖世敏,处于生产队大集体时代,每天过着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年,年仅18岁的他立志改变群众生活温饱,开启了农业科技发展,党员产业示范引领人生的新旅程。

年,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富宁实验种植,在洞波实验成功后,富宁县召集每个生产队选派至少一名能吃苦耐劳的人到富宁学习杂交水稻种植,年廖世敏18岁,在经历18年的饥饿之苦的他,励志改变现状,解决家乡温饱问题,看到这样的机会,他毅然选择报名参加学习种植,面对家里人的劝导,他坚定的说: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温饱小康是苦出来的。之后他便毅然踏上了农业科技学习之路,也是这坚定的一步,便成就了他之后的“吨粮田”之父称号和各种省级荣誉表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农业科技学习,讲究课堂学习与实践结合,从水稻泡种,湿润育秧都是自己完成,往往都是从早到晚在田里搞种植,晚上再集中理论学习,面对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加脑力工作,大部分人承受不住这种煎熬,都半夜偷偷跑回9家,廖世敏说他也不知有多少次想逃跑的想法,但每当想到家乡还在饱受温饱之苦时,便坚定了他学习的信念,不管承受太多苦,他都咬牙坚持下来,往往是晚上一个人在被子里面哭,第二天又笑容满面的下田干活,年实验种植成功之时,田蓬外出的人仅剩18人学成返回,而他成为家乡的骄傲。

返乡之时对越反击战田蓬战区刚开始,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着廖世敏所在的这片土地,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廖世敏毅然选择放弃自己的农业科技人员所长,主动担起社会责任,一马当先、挺身而出。加入民兵队伍,展开了长达一年的军民联防保卫战,因交通不便,一线的战士们往往不能及时的得到战斗物资的保障,廖世敏便联合下寨村村民组成罗马运输队,为抗战在一线的战士送去物资,在战争中,每次运输物资到一线他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当先锋、打头阵,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经历着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年,中越自卫反击战陷入到冷战状态,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饥荒惨象更为严重,作为一名返乡技术员,廖世敏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职责,在县农科局的号召之下,被聘为县农科技术员,负责带领木桌、龙哈、下坪寨、大坪子四个生产队种植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工作,分发种子到每家每户,但是群众对此完全不相信,谁都不去种植,都不相信他,有的甚至将种子煮了吃。面对群众质疑,他没有气馁,通过以身示范,在自家试验田开始示范种植,通过一年的发展,成功在家乡种植杂交水稻,通过不断的改良,终于实现了家乡小麦和水稻亩产超过斤,后来便有了“吨粮田”一说。实验成功的他,并没有忘记家乡群众的发展,反而更加热心解决群众困难,立足于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为战争提供充足粮食保障,他挨家挨户的指导种植,从村民泡种,湿润育秧到种植,他都细心指导,天天在群众家田里查看,手把手教群众种植杂交水稻和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在担任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员10多年里,廖世敏同志凡是接到农民的请求,都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农民排忧解难,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土。尤其是灾害天气,作物普遍出苗差,长势也不好,群众都非常焦急,他尽可能做到随叫随到,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指导,为农户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廖世敏同志和村民们不分白昼,无时无刻的坚持和努力,使整个村子的水稻总产量约达到14万斤,亩产量约达到斤,人均有粮约达到斤,改变了饥荒惨象,使全村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问题。廖世敏的成功种植被推开后,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现场会,廖世敏担任解说员,负责介绍成功种植经验和种植技术,云南省委、省政府得知后,把他的事迹树立为典型,廖世敏被授予“年云南省工人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分子”,“92年度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争当党员先锋,创业致富为民

年,全国经济转型,大家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保障,村民开始考虑经济收入问题,看到大家的期盼,廖世敏主动到富宁联系工地,组织村民到工地务工,帮助群众解决经济收入问题,在外务工的38年里,廖世敏累计带领村民务工人次40万人次,培养出工程队20余支,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庄重的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年,受到党委政府的号召,返乡创业,廖世敏作为上寨村党龄最长的老党员,始终没有忘记党员的身份职责,以身作则,带头返乡,示范带动发展产业,田蓬镇下寨村多年的生姜种植历史,优越的土壤环境,宜人的气候为生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廖世敏年返乡便开始谋划种植,他先后到广西,马关等地实地考察生姜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随后召集村民分析考察心得,因为之前就出现过“姜你军”等惨状,群众对此也是半信半疑,面对群众的质疑,他没有过多的劝说,而是自己示范种植,年,他示范种植生姜10亩,产值近4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终于相信了他,今年,在他的带动下,上寨村共种植生姜亩,下寨村委会共种植多亩,同时,他还示范种植山豆根5亩、重楼10亩。

上寨村村民廖世敏:“当时我都是自己掏腰包买姜苗来给村里的人种,还有薄膜这些,我也不赚他们的一分钱,因为我是党员,我一个人富也不叫富,我们全村人富才是富。”

廖世敏始终把“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凡是想在前、干在前,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了“眼勤、嘴勤、手勤、腿勤”。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温饱时代,他是农业科技代表;在战争时代,他是时代的楷模;在发展时代,他是群众致富带头人。

本台记者:张晓依白宇男

编辑:郑泽娅

制作:黄荷冯明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